據(jù)光明日報報道,前不久,交大西遷博物館與西安交通大學離退休處共同組建了“銀齡講解隊”,隊伍由學校各學院、職能部門的離退休老師組成,從離退休教授、西遷子女等角度面向社會講述西遷故事。作為2024年新定級的國家二級博物館、全國首批“大思政課”實踐教學基地,交大西遷博物館強化特色,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,打造多種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。
思政課肩負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,是確保社會主義事業(yè)后繼有人的關鍵課程,在培養(yǎng)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發(fā)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然而,傳統(tǒng)思政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,如教學方式單一、內容枯燥、缺乏吸引力等,使得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(chǎn)生抵觸情緒,難以真正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。而交大西遷博物館推出的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,卻以其獨特的魅力直擊人心,為思政課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。
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貴在可感可觸。傳統(tǒng)思政課多以書本知識和理論講解為主,學生們往往只能通過抽象的文字去理解和感受思政內容,難以產(chǎn)生深刻的共鳴。而交大西遷博物館的思政課,將課堂搬進了場館,以實物、實景為教材,讓學生們能夠親眼看到、親手觸摸到西遷的歷史文物和照片,親身感受到老一輩西遷人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的精神。比如,學校退休老師、西遷子女孫明老師在講述西遷故事時,拿出當年父輩西遷的照片,讓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。“聽西遷親歷者講述西遷故事,太令人難忘了。”這種可感可觸的教學方式,極大地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貴在結合實踐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也是深化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。交大西遷博物館積極打造沉浸式、場景式的“場館里的思政實踐課”,將思政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,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思政內涵。探索“思政+勞育課”“思政+體驗課”“思政+科技課”等多角度的思政實踐大課堂,推進西遷紅色資源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機融合。這種結合實踐的思政課,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,提高了學生們的參與度,更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理解和踐行思政理念。
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貴在身臨其境。將數(shù)字技術融入到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,交大西遷博物館還打造了“場館里的虛擬體驗課”,將AR+VR互動技術融入博物館里的思政課程,通過科技賦能,打造西遷專列乘車證等AR西遷主題講解展品和創(chuàng)新港VR展示等,推出“看得見的參觀,帶得走的講解”“掃碼聽,沉浸看”等虛擬體驗,讓觀眾感受立體多維的西遷故事。這些多樣化的教學場景,讓學生們仿佛置身于西遷的歷史時空之中,親身感受西遷人的偉大精神,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課的內涵。
交大西遷博物館的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,以其可感可觸、結合實踐、身臨其境等特點,直擊人心,為思政課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在新時代,我們應充分借鑒這種創(chuàng)新模式,不斷探索思政課的新形式、新方法,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們喜愛的課程,為培養(yǎng)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。
同時,我們也應認識到,思政課的創(chuàng)新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,更重要的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,將思政教育與時代發(fā)展緊密結合,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發(fā)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(yǎng)更多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紀律的時代新人。
(注:本文系轉載,來源:宣講家網(wǎng))